
建筑沙子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,其质量与性能直接影响混凝土、砂浆等建筑材料的强度与耐久性。以下是关于建筑沙子的关键知识:
一、沙子分类
1. 河沙:经河流冲刷形成,颗粒圆润、含泥量低,是天然建筑材料,广泛用于混凝土和砌筑砂浆。
2. 海沙:含盐分(氯离子)和贝壳碎片,需经淡水冲洗淡化处理后方可使用,否则易导致钢筋锈蚀。
3. 山沙:开采自山体,颗粒棱角多且含泥土、有机物杂质,通常需筛选后用于路基回填或低强度工程。
4. 机制沙:通过破碎花岗岩、石灰石等岩石制成,粒形尖锐但级配可控,符合环保趋势,可替代河沙。
二、技术指标
1. 粒径分级:粗沙(0.5-1mm)、中沙(0.35-0.5mm)、细沙(0.25-0.35mm),混凝土宜选中粗沙,抹灰多用细沙。
2. 含泥量:规定Ⅰ类沙≤1%(高强度混凝土)、Ⅲ类沙≤5%(普通砂浆),超标会降低材料粘结性。
3. 含水率:施工前需检测,过高会改变水灰比,影响混凝土强度。
三、应用场景
- 混凝土:优先选用级配合理的中粗河沙或机制沙,确保骨料间紧密填充。
- 砌筑砂浆:细度模数2.3-3.0的中沙适宜,保证施工和易性。
- 路基填充:可选用含泥量较高的山沙或再生沙,降低成本。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海沙必须检测氯离子含量(<0.06%),重要结构禁用未处理海沙。
2. 机制沙需控制石粉含量(MB值≤1.4),过量石粉会增加水泥用量。
3. 冬季施工应避免沙子结冰,储存时需覆盖防尘防雨。
随着天然沙资源减少,机制沙占比已超80%,其生产需搭配除尘设备降低粉尘污染。选购时应索要检测报告,重点关注细度模数、含泥量等参数,确保符合工程设计要求。